612【皇室族谱】(第2页)
中年人叫赵枋,眼眶发红道:"拜见长公主!"
其实,两人没啥深厚感情,只是属于同宗兼同村而已。
先皇赵士朗好歹有功名,刚开始还获得了主宗的接济。可给老母看病花费甚大,一家几口也需要养活,主宗渐渐就不耐烦了,甚至将借钱的赵士朗打出去。
赵枋抹泪诉说着这些年的遭遇:
"崇祯年间,连年大旱,咱们村逃荒的人很多,便是赵氏主家这边都没甚余粮了。"
"那该死的鞑子,入关抢了好几遭,咱们村次次都遭难。我大哥和三哥全家,因为避难不及,都被鞑子给掳走,至今也不知生死下落……"
"鞑子走了,李闯又来。李闯倒是没大肆劫掠,做了一两个月好皇帝。可李闯吃了败仗,殿后的队伍被鞑子追杀,那些溃兵军纪败坏,把咱村子给抢了一个遍。李闯溃兵走了,鞑子兵又追来。"
"那些不是鞑子兵,都是投了鞑子的大明边军。他们军粮不够,便逼着村中大户给粮,拿不出粮食就要杀人……"
"这几回兵灾,村中父老逃散大半,赵氏主家也没剩几个。接着又是鞑子做皇帝,县里缺人得很,我好歹考中过秀才,又熟知本地情形,便去应聘做了鞑子知县的师爷。那知县其实也是汉人,搜刮起来比大明官老爷还狠。特别是跟大同军打仗的时候,天天都派官差下乡催粮。"
"咱们村里的农民全跑了,佃户交不起租子也跑了。那时还有瘟疫,逃也不晓得逃去哪边,好多都害病死在半路上。"
"到后来,便是知县的俸禄也不发了,让当官的自己想办法谋生。知县就愈发盘剥百姓,便是城中大户,也不堪忍受举家逃命。城里遭瘟疫死的,逃了的,还有饿死的,至少占了七八成。好端端的县城,转眼就成了空城。"
"村里的地也没人种了,反正年年大旱,种地也收不到粮食。城里粮价飞涨,我这个知县的师爷,也着实买不起粮食饱腹,眼看着幼子活活饿死……"
"后来鞑子要撤去关外,知县跟着一起走。我不敢留下,留下来就是死,银子和粮食早就没了。我便央求知县,带着家人一起走。偌大一个赵家,跟鞑子一起去关外的,只剩下寥寥四个人。也没财货带走,家里除了房子、家具、被褥,也就一屋子藏书。"
"书都留下了,祖宗不能忘,便把一整套族谱带去辽东……回家拿族谱时,全村只剩十二户,其中一半都饿得走不动路了。"
说到这里,赵枋嚎啕大哭:"呜呜呜……多好的村子啊,祖祖辈辈几百年,说没就没了。"
难怪赵枋看到赵贞兰那么激动,以他这种遭遇,便是看到昔日仇人,都会产生他乡遇故知之情。
赵瀚却是听得沉默,这就是北方百姓所经历的。
赵枋还是地主家的少爷,也是一个考上秀才的士子。换成普通人,只会更惨!
满清当时不得不离开河北,因为在崇祯时期,河北就是一个烂摊子。满清来了之后,在京城周边跑马圈地,更外围的州县则盘剥日盛,民生已经凋敝得不成样子。这种情况,还叠加大旱和瘟疫双重负面Buff。
满清若是不走,留在河北干嘛
赵瀚沉默,两位公主,还有后妃,却听得直抹眼泪。
真真的男默女泪。
赵瀚问道:"赵氏族谱你带来了吗"
赵枋止住痛哭,点头说:"带来了。咱们赵家,远祖为伯益,赵姓始祖为造父,出自先秦的嬴姓……"
刚刚还沉默的赵瀚,此时只想翻白眼。
这尼玛,三皇五帝都来了,用脚后跟思考,都知道族谱纯粹瞎编。
终于,赵枋说出更靠谱的:"我们这一支,出自天水堂赵氏。秦灭赵之后,远祖迁居甘肃天水,汉代封侯拜相的赵公充国,便是咱们的祖宗。"